献策国家发改委,偶木提出儿童友好36计
很高兴能以这种形式参与到国家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工作,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、景观设计师,我和团队一直在努力为城市中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。而不论是在教育、设计、还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语境下,“更好的环境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点就是——好玩。
1) 鼓励体育锻炼:用好玩的措施鼓励孩子进行有益健康的肢体活动。比如蹦床、秋千等。
2) 鼓励在“等候区”的玩耍:利用图书、游戏设施、涂鸦墙等激活公交站、地铁站和公共建筑的等候区。
3) 大自然的小空间:将带有自然野趣的小空间融合到城市网络中,保证生物多样性,提供让孩子们接触真实大自然的机会。
4) 利用城市闲置空间和场地:将城市中未被利用的闲置空间留给孩子们自由发挥,如道路和河道的桥下。
5) 让玩成为学习的工具:学习的机会应被融入在整个城市之中,用设计鼓励孩子们通过游戏和艺术去学习。
6) 鼓励代际间的玩耍:鼓励全年龄段人群共同参与城市中的玩耍。
7) 给儿童参与权和掌控权:引导儿童参与到设计和建造中,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8) 激发想象力:过度的设计和过多的卡通造型设施反而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力,可以通过改变高差、材质、界面等方式丰富可玩性,而不是替孩子预设好一切。
9) 与建成环境的互动:可以结合原有建筑物、构筑物的立面,设置粉笔墙、攀爬器材等方式,让孩子与城市里的建筑发生互动。
2.步行街道网络
1) 儿童设施的步行可达性:主要指学校等儿童设施的服务半径。研究表明,如果学生的住所距离学校800米以内,他们步行和骑车上学的意愿将高出5-10倍。
2) 规划儿童日常线路:在城市规划阶段要设计好儿童最有可能上学的路线,并将儿童友好措施集中在这些路线上。
3) 稳静化街道设计:尽量减少儿童上学所要穿过的人行横道数量,并在儿童通行线路沿线实施交通稳静化措施。
4) 街道与步行道分隔:在儿童通行路线上,车行路与人行道之间应使用植物或景观家具进行分隔。
5) 安全人行横道优先:人行道应该优先设置在儿童通行线路上,尤其是学校这类更重视安全的教育性场所附近的十字路口。
6) 活跃的沿街界面:确保将儿童日常通行的线路,设计在拥有更活跃界面的街道上,以实现被动监管,这些商铺也可以为儿童提供安全庇护。
7) 营造好玩的路线:在指定的路线上布置好玩的游戏或者迷宫,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区,鼓励他们独立出行。
8) 儿童友好导视系统:在区域内提供指示牌,以向公众指明,哪些路线和区域是基于儿童友好而设计的。
9) 儿童自行车线路:保证人行道有足够的宽度,让孩子们可以安全骑车通行。
1) 保证共享空间的可达性:如社区内的绿地、小公园,应该从住宅楼可以直接抵达,而不需要穿过道路
2) 社区内的被动监管:开放的共享区域应能从窗户和阳台直接看到,这可以让邻居在家中就能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
3) 社区代际间的娱乐:一个儿童友好的空间,也应该能够让所有年龄的人群都能够得到享受,代际间的互动也更能让儿童理解他人,获得经验。
4) 鼓励被动玩耍:在住宅楼大厅和走廊等区域,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相互了解、学习。
5) 鼓励社交:设置为儿童考虑的公共信息板,供他们发布或展示信息。
6) 鼓励分享:在公共区域设置可以交换玩具和书籍的活动和空间。
7) 公共空间:鼓励多功能使用的公共空间,让儿童在住宅楼内获得丰富的感知和体验。
8) 建筑设计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:在保证消防的前提下,有助于存放儿童的交通工具或园艺工具。
9) 在室内/外公共区尽可能增加自然元素:让儿童在观察和劳动中获得知识及成就感。
1) 模糊校园的边界:学校的边界可以采用低矮的栅栏和种植围合,以营造接纳、包容的界面。
2) 共享利用基础设施:学校的基础设施应被适当开放,让儿童非上学时间能够使用,与社区和城市之间共享。
3) 在公共空间的学习:社区和城市作为学校的延伸,都可成为获得学习机会的场所。
4) 闲置的教室和公共空间可用作卫星教室:便于对校内和社会开展丰富的课外课程。
5) 在公共区域展示学生的作品:这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。
6) 让学生参与校园空间的设计: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。
7) 与周边机构/商业的合作:让学生参与进行不同的职业体验。
8) 组织园艺及种植养护项目:可由学校或社区以及相关组织主导开展,以种植活动促进孩子们学习、社交、表达。
9) 通过多样的“玩耍”行为,让儿童进行学习。
作者简介:王梓斌
偶木景观 合伙人/规划总监
城市规划师/景观设计师/
智慧城市规划师/自然教育践行者
设计品牌